完工產品成本計算公式怎么理解(實際做賬問題匯總)
正穗財稅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
產品制造成本是工業企業生產某個種類和一定數量產品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總和,它反映生產費用的最終歸宿,是正確計算利潤的基礎。產品制造成本是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費用歸集分配,并采用一定的成本計算方法計算出來的,因此對產品制造成本的真實性、正確性審核應包括生產費用歸集、分配的審核和產品制造成本計算的審核。
(1)生產費用歸集、分配的審核
生產費用的歸集前面已講述,不再重復,生產費用分配審核主要應從企業采用的分配標準、應分配的金額和分配率等方面進行。
①審核企業對各項費用的分配采用的分配標準是否適當,有無利用變換分配標準,人為調整各產品間應承擔的費用的;分配的標準與實際發生的統計數有無不相符的。對上述內容進行審核:一是收集資料,掌握企業歷年來各種間接費用采用分配標準的情況,對照本年采用的分配標準是否適當;二是查清分配標準如何確定及其取得的來源;三是核實車間原始記錄、統計報表數字等,審核各種費用分配表上的分配標準,是否有弄虛作假的現象。
②審核“費用分配表”的分配費用總額與該項費用賬戶的發生額是否相符,有無將應由下期成本承擔的費用提前在本期分配的;有無將不應由產品成本負擔的非生產項目的費用,計入分配額的;有無將直接費用錯作間接費用分配的;有無將免稅產品的費用計人分配額轉嫁給應稅產品的。審核時,應根據“費用分配表”與有關費用明細賬及會計憑證核對,特別注意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的攤銷和預提是否符合制度規定,從費用歸屬項目、歸屬期限以及數字計算等方面加以核實,如發現不實應重新計算并編制“費用分配表”,然后同原“費用分配表”比較,其差額從生產成本中剔除,轉人有關項目。
③審核生產費用分配率的計算是否正確,分配給各產品的費用與應負擔的生產費用是否相符??筛鶕?ldquo;費用分配表”用下列公式計算:
費用分配率=應分配費用總額/費用分配標準總數*100%
某種產品應負擔的費用=某種產品的分配標準x費用分配率
通過復核,如發現有錯,應查明原因,予以調整。
(2)產品成本計算的審核
對產品成本的計算主要是核實完工產品的成本是否正確、真實,重點是檢查本斯發生的成本分配是否合理。
工業企業完工產品的成本按下列公式計算:
完工產品總成本=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發生的生產費用-期末在產品成本可見,期末在產品成本計算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完工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
(3)在產品成本計算的審核
①在產品數量的審核
在產品成本核算是成本計算工作中既重要又復雜的工作,包括在產品數量的核算和在產品成本的計算。首先,審核企業是否正確組織在產品的數量核算,取得在產品收、發和結存的數量資料。在產品數量的核算,應同時具備賬面核算資料和實際盤點資料,可以從賬面上隨時掌握在產品的動態,清查在產品的實存數量,要求按車間和產品的品種及在產品的名稱(如零部件的名稱)設置“在產品收發結存賬”。其次,根據在產品數量核算資料注意有無估盤、漏盤的現象,多工序分步計算產品成本的企業,有無只按最后一道工序計算在產品的問題。第三,在審核時,一是認真核對“期末在產品盤存表”,將該表與“產品成本計算單”有關數字對照;二是深入車間、班組了解企業對在產品是否經過認真盤點,有無漏項。如發現盤點不實,可選擇價值較大的作重點抽查或全面復查核實。
②在產品成本計算的審核
所謂在產品成本計算,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將全部生產費用在在產品和完工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從而確定在產品成本。企業根據在產品數量的多少,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的大小,各項費用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額管理基礎的好壞等具體條件,選擇既合理又較簡便的分配方法將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目前,常采用的幾種分配方法是: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成本法;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約當產量比例法;在產品成本按完工產品成本計算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和定額比例法。無論選用哪種方法,都必須適合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管理對成本資料的要求。
a.采用“原材料成本法”計算在產品的審核。由于在產品成本中原材料費用所占比重較大,在產品成本只計算原材料費用,工資及其他費用都由完工產品負擔,所以,在審核時,應著重核實月初和月末在產品的原材料費用計算是否正確。
b•采用“約當產量法”計算在產品成本的審核。由于在產品完工程度折算是否正確,對在產品成本計算影響很大,應首先審核約當系數計算是否正確;其次根據“產品成本計算單”及“在產品盤存表”核實在產品是否包括了全部材料成本。要注意是否按成本項目分別按不同的約當系數計算在產品成本,因為原材料一般是一次性投入,各階段的每一產品都含有相等的原材料成本,所以,不能把原材料與工資及其他費用按同一比例折合,否則就會少計在產品的原材料成本。
c•采用“定額成本法”計算在產品成本的審核。除了根據各工序“在產品盤存表”核實在產品數量,以及是否按定額成本資料計算外,還要注意企業各月之間在產品數量的變化差異,如果變化大,就不宜采用該法計算,因為月末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算,其實際成本脫離定額成本的差異,全部由完工產品負擔。
d.采用“定額比例法”計算在產品成本的審核。應核實在產品分配的生產費用計算是否正確,是否存在通過調整定額人為地調節在產品、產成品成本的現象。
(4)本期產成品總成本計算的審核
本期產成品總成本是由“產品成本計算單”中期初余額加本期借方發生額減期末在產品成本構成的,由于本期期初余額也就是上期在產品期末余額,因此,審核在產品成本之后,對產品總成本的審核,只需對本期借方發生額作一般的審核核對即可。重點是審核期末剩料退庫和有價值的邊角余料的回收,是否沖減了當期產品的生產成本。
在當期產成品總成本計算的審核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在產品成本核算中,有意加大產成品成本。如企業采用綜合逐步結轉分步法計算產品成本,自制半成品由上一步驟轉入下一步驟,直到制成成品為止,在自制半成品轉移過程中,加大由上一步驟轉到下一步驟自制半成品成本,這樣就加大了產成品的成本。
審核人員應審閱自制半成品的明細賬,在審閱過程中發現有關產品的自制半成品的明細賬期末余額為紅字,需進一步查詢,確定問題。
②企業把新開發的產品試制費,計入產成品的成本中,加大產成品成本。企業產成品成本核算,應把新開發的產品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設置明細賬,按成本項目歸集費用,月末將新開發的產品費用,由“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貸方轉入到“管理費用——新技術開發費”賬戶的借方。應審核企業對新開發的產品是否單獨設置明細賬,把新產品試制費分配到產成品成本中去。
審核人員應首先審閱生產計劃,發現有新產品試制的,再進一步審核新產品試制計劃及生產成本計算單,經查詢、落實后,確定問題。
③企業在生產主要產品的同時,如果有副產品產出,企業成本核算應采用分類法核算產品成本,也就是應把生產主要產品的費用,采用一定的方法扣除副產品成本,所得的差異為主要產品成本。如果企業不采用分類法進行產品成本核算,將副產品作為賬外物資,將生產過程中的費用全部計入主要產品成本,就會加大產成品的成本。
審核人員首先對企業產品性質及產品生產工藝進行了解,在了解生產過程的情況下i再審閱生產統計報表和生產成本計算單,確定問題。
8.主營業務成本的審核
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已銷產品的實際制造成本,由產品銷售數量乘以單位制造成本構成。對其審核的主要內容和方法是:
由于產品銷售成本是由銷售數量和單位制造成本構成的,所以應主要審核有無不按銷售產品的數量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造成產品銷售成本不實的;有無不按加權平均法(或先進先出法、移動平均法等)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造成多轉或少轉銷售成本的;有無將銷貨退回只沖減銷售收入,不沖減銷售數量,不作銷售退回處理的;有無不按月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應分擔的產品成本差異的;有無將在建工程領用產成品,自制半成品計在產品銷售成本中,而又不作銷售收入的;有無不按當月實際發生額計算工業性勞務收入和結轉工業性勞務成本,造成多轉或少轉成本的。
(1)用“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銷售數量欄的本月銷售合計,同“主營業務成本”明細賬結轉銷售成本的數量相對照,看二者的數量是否一致,看“產品銷售計算表”中計算的產品成本是否正確。
(2)對釆用“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計價的企業,要注意審核“庫存商品”明細賬,看其結余欄各期庫存產成品單位是否平衡,有無忽高忽低現象,如有較大波動,在各月生產成本比較均衡的情況下,說明在計算結轉銷售成本時有金額計算錯誤;若出現赤字現象,可能存在多轉銷售成本問題。
(3)對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成本核算的企業,應審核“產品成本差異”明細賬,看在計算結轉銷售成本時,是否同時計算并結轉產品成本差異,有無未按照產品的用途結轉差異的問題。此外,注意審核“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上的銷售退回是怎樣計算的,對照“主營業務成本”明細賬,是否相應地作沖減銷售成本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