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收益是指什么(其他綜合收益的特點有哪些)
正穗財稅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
引子
不知各位看官在看財務報表的時候是否有過和風云君一樣的疑惑:利潤表第八項,在凈利潤、每股收益之下,綜合收益總額之前有一“其他綜合收益”,其構成了上市公司綜合收益,但又沒形成凈利潤。
再看資產負債表,資本公積和盈余公積之間還有一其他綜合收益,比較一下兩者金額還不一樣,軋個差還是差點,怎么回事呢?
近來也看了不少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結合上市公司實際情況,簡單整理了以下對其他綜合收益科目的理解。
一、what
2014年7月1日,財政部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在利潤表中正式增設了“其他綜合收益”和“綜合收益總額”兩個項目。
其中,其他綜合收益指的是企業根據其他會計準則規定未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各項利得和損失。“未在當期損益中確認”也就是說其本身就不構成當期凈利潤,那具體有哪些不會在利潤表中確認的利得和損失呢?
且聽風云君一一道來。
咱們先從最常見的說起。
1、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咱們都知道是什么,比方說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一點點股票,買這點股票的目的就是為了投資,說不準哪天就會賣出,會計確認時就將其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那是股票就會有漲有跌,一般情況下,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又是按公允價值核算,那是不是漲跌的金額都會構成凈利潤呢?這樣的話各期利潤水平不就會隨著所投資股票價格而波動了嗎?
會計準則肯定是為了避免上市公司這么調節利潤,于是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損益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并不形成當期利潤。也就是說,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調整至公允價值,形成的差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也就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
以華誼兄弟為例,風云君在《熱點解析∣華誼兄弟今日遭遇“質押套現門”,其真實財務成色到底如何?》中曾提到,華誼兄弟近幾年一大部分利潤均來源于處置掌趣科技股票。掌趣科技上市前,華誼兄弟就是掌趣科技的股東,華誼兄弟對該股權一直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
2014年至2017年華誼兄弟其他綜合收益發生額分別為-4.13億元、5.53億元-13.05億元和-1.23億元,波動較為劇烈,就主要是因掌趣科技股價波動導致。
2、自有房產轉為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投資性房地產分為公允價值計量和成本法計量兩種方法。
一般情況下,為了方便核算和避免通過公允價值調節利潤的嫌疑,上市公司大多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資性房地產,跟固定資產核算方法類似,每年計提折舊即可。但也有的上市公司吧就是不怕麻煩,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每年評估公允價值,差額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但要注意呀,如若是之前是自用的固定資產或存貨轉換為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那轉換當時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增值是不可以計入投資收益的,只可以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但是要是評估一下貶值了,那對不起,這虧損就必須計入當年的損益。
嗯,會計準則就是這么任性!
以珠海中富為例,2017年度其他綜合收益稅后發生額6,928.55萬元就主要是自有房地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時產生的變動損益。六千多萬,如若可以直接計入利潤總額,風云君估計上市公司以后不用經營什么主業了,把房產全部用于投資吧,按現在這房價,比干實業來的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