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什么意思(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基本原理)
正穗財稅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
以估計轉銷年度的所得稅率為依據,計算遞延所得稅款的一種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從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期末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一、資產負債法債務法的特點
當稅率變動或稅基變動時,必須按預期稅率對“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賬戶余額進行調整。也就是說,首先確定資產負債表上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然后,倒擠出利潤表項目當期所得稅費用。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基本思路
(一)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會計立場)
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貸方)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稅務立場)
遞延所得稅負債(或借方)
(二)賬戶確定步驟
第一步:確定“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的金額。貸方“應交稅費”是站在稅務的立場,這個數據不會因為會計所得稅核算方法的改變而改變,特定時期應繳納的稅金是唯一的、確定的。
其中: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會計利潤±非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第二步: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本章核心問題)
總體來說,“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于存在暫時性差異導致的,而暫時性差異又是由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一致導致的。
第三步:倒擠出所得稅費用。借方“所得稅費用”是站在會計的立場,是利潤表項目,在整個分錄中是倒出來的。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不作為實際操作的法定依據。如有問題或相關需要,請咨詢正穗財稅。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如情況屬實會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